欢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麦杰伟:十年守候,大爱“髓”缘

2016年08月05日 

生命造生命,科学献真情!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届校友麦杰伟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陌生白血病患者,与他的妻子蔡恰红成为了广东省第一对、全国第二对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夫妻。广州日报大洋网也对他进行了报道:

(网站地址:http://m.dayoo.com/125045/125048/201608/04/125048_50036653.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

麦杰伟:十年守候,大爱“髓”缘

麦杰伟,广州市协和中学生物教师,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远在上海陌生的白血病患者。和他妻子是广东省第一对、全国第二对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夫妻。

麦杰伟,广州市协和中学生物教师,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远在上海陌生的白血病患者。和他妻子成为广东省第一对、全国第二对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夫妻。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他书写着一种神奇,用奉献演绎风雨历程,让血缘真情再续陌生人的生命之歌;他追逐着心中的梦想,以朴实而平凡的言行,铸就了一座无言的爱之丰碑!他,就是广州市协和中学的教师麦杰伟同志。

义无反顾加入中华骨髓库

麦杰伟同志是协和中学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他敬业乐业,深受学生爱戴。2006年6月,他读大二时例行参加无偿献血,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无偿献血了,然而他的这次献血却促成了十年后的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献血时,他被旁边有关白血病对生命和家庭摧残事例的宣传画触动,知道拯救该病的唯一方法是移植造血干细胞。由此他义无反顾留下血液样本和联系方式,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十年守候,大爱“髓”缘

经过十年的守候,在2016年2月,麦杰伟同志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被告知与患者的配型初步吻合,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坚定地答应捐献。随后经过多次的血液样本高分辨检测和全身检查,结果显示与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高度吻合,且身体健康符合捐献要求。然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最终确定移植造血干细胞时间。时间一旦确定,便不能更改,医生会在患者移植新的造血干细胞前,先用过量2-3倍的射线把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和血细胞一并杀死,如果此时捐献者反悔,患者最多不能存活超过3天,无疑是把患者置之死地。

麦杰伟同志坚定不移拯救患者的决心使他克服重重困难。自2016年6月30日起,麦杰伟同志住进广州陆军总医院,一连五天每天定时注射动员剂和抽血检测白细胞指标,过程中难免有扎针的痛楚和动员剂带来腰痛等副作用,但他内心丝毫不觉得苦,为了能挽救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他觉得这些付出都只是微不足道。同年7月5日,他躺上采集床,在几番周折后终于顺利把比平时针头粗几倍的采集针插入手肘静脉处,开始了长达5个小时的采集。期间身体不能活动,同时受到采集时所用药物抗凝剂的影响,身体出现了局部抽搐现象。但这并未动摇他的决心,经过5个小时的忍耐和坚持,最终顺利把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作为“生命的种子”立刻送往上海救治白血病患者。

麦杰伟同志千里捐髓搭起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血缘亲情,血缘的背后却是对生命的精彩演绎,长久而隽永,一团团锦簇的干细胞,注入的竟是生命的源动力,于大义凛然的风骨里,丈量出静水深流爱无声的心路历程。他古道热肠,于大爱无疆的朴实中,深深地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信念烙在心底。一种善念的累积,一种信仰的形成,远比那不知人间冷暖的四季分明来得厚积薄发和温暖人心。他就是这样,无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或学生,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总能置身于平常繁琐忙碌工作的点滴,尽情诠释那份发自内心的真善美……他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灿烂笑容里,是对生命本质的喝彩!

责任编辑:李嘉琪

时间:Aug 5, 2016 8:44:00 PM

上一篇:辛勤准备,只为迎接你的到来——记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迎新活动 下一篇:青春不散场,梦想不离席,相约十周年!——广州大学2006届生物科学校友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