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学 (代码: 0710 )
二级学科名称:植物学 (代码: 071001 )
二级学科名称:动物学 (代码: 071002 )
二级学科名称:生理学 (代码: 071003 )
二级学科名称:遗传学 (代码: 071007 )
二级学科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码: 071010 )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国家、广东和广州都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本硕士点建立将为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如广州生物岛)培养植物抗逆基因功能研究与分子育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急需人才,增强服务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植物学(华南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学(动物分类与多样性保护)、遗传学(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逆境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生理学(分子生理与内分泌学)。现有在职硕士导师14人,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3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导师11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近年来逐步在植物逆境、华南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部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以田长恩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辟了“IQM家族的功能研究”领域,发现IQM家族成员在植物对生物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以郭培国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小麦、大麦和香蕉等作物抗逆(如抗旱耐冷等)功能基因30多个、与抗逆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5个且用于分子育种;以吴毅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蝙蝠和单殖吸虫新种20余个、中国或省新记录近20种;以谢国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获得永瓣藤、广东松等10多种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特点,为华南地区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依据;以舒琥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华南地区名贵珍稀鱼类(石斑鱼、唐鱼等)的生理生态与繁殖育种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优势与特色。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Plant J、J Exp Bot、Zool Sci、Ann Bot等刊物发表论文23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
三、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进取,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初步的外语写作和听说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且具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身心健康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实行专业学科组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采取指导教师个人指导与学科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提倡与相关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学科群体进行联合指导,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指导。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贯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研究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鼓励研究生从事探索性研究。教学中应贯彻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年度考核、中期筛选、论文写作有机结合,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专业内容介绍
序号 |
专业名称 |
研究内容和特色简介 |
其他要求 |
1 |
植物学(华南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
从事华南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华南特色果树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
|
2 |
动物学(动物分类与多样性保护) 01动物分类与多样性保护 02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
主要开展蝙蝠和单殖吸虫等动物的形态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为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以唐鱼、扁颅蝠和石斑鱼等华南珍稀或特有资源动物为主,开展其生态特征、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
|
3 |
遗传学(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 |
本方向正就拟南芥IQM(IQ-motif containing protein)家族成员IQM1、2和4等的功能进行研究,并对应用潜力大的漆酶进行资源发掘和开发利用。 |
|
4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1植物逆境生物学 02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03应用生物化学 |
就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逆境,分析作物的生物学特性(表型),结合基因组信息,开展分子遗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结合实际,开展生化代谢及应用生化的研究工作。 |
|
5 |
生理学 01分子药理学 02鱼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3昆虫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利用“多靶点微RNA反义核苷酸技术”、“拟微RNA技术”等进行新药设计及开发,应用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并对应用潜力大的名贵海洋鱼类石斑鱼等的生殖内分泌调控进行研发。 |
|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详见每门课程编写的“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
教学实践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包括协助导师完成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或实验课等。教学实践记2学分,以10-20学时为宜,其中协助指导实验课不超过4学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完成后,研究生写出教学实践总结,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按优、良、合格及不合格的等次给出教学实践成绩。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开题在第四学期中段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应有硕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审定,指导小组要严格把关,并提出修改、补充和调整的建议。开题报告通过后,中期检查在论文开始半年后进行,由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获得指导与帮助。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合格获得1学分。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有利于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并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指导教师审阅,经所在系、所、教研室组织预答辩或论文审查通过后,方能提交论文,申请评阅和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应是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其他具有教授、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专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求至少有2名外单位专家参加。
硕士生通过学位审核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凡参加答辩,但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同意予以毕业者,通过审核,发给硕士生毕业证书。凡未通过答辩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3个月以后、1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含论文评阅)一次,通过答辩和学位审核者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 《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朱玉贤,李毅,郑晓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出版).
2. 《 植物分子育种》,林栖凤编..科学出版社. 2004-11.
3. 《现代高级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Joseph Sambrook, David Russel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Second/Third Edi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89/2010
5. Gardner FP, Pearce RB, Mitchell RL. Physiology of Crop Plant.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香蕉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金志强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7.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高俊平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8.《果蔬采后生理与生物技术》,罗云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9. 《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张卫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鱼类分子育种》,孙效文等编著,海洋出版社,2010
11. 《 鱼类生理学》,林浩然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鱼类性别和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人工控制》,桂建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7
13. Molecular Neuropharmacology, A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Neuroscience, 2nd Edition,Nestler et al., McGraw-Hill Professional,2008
14.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4th Edition, Bruce Alberts et al., 2002
15.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 《进化生物学》,沈银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 《植物系统分类学》,Gurcharan Singh著,刘全儒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8.《Introductory Plant Bilogy (植物生物学)(影印版),第9版》,Kingsley R. Stern et al.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19. Sandy Primrose et al. 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 and Genomics. (7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cation,2006
20.D. Peter SnustadJohn Wiley & Sons, 2011,Michael J. Simmons. Principles of Genetics,
选读书目:
1. 《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许国旺.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8-1. ISBN:9787030215284
2. 《基因(Ⅸ)》,本杰明·卢因(美), ISBN:703018298,科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版次,页数:892开本
3. 《植物生理学 2004.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潘瑞炽,董愚得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生物化学》2002 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 王镜岩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Crop Sciences》、《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生理学学报》等期刊中的有关论文。
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谢国文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7. 《保护生物学》,Andrew S. Pullin著,贾竞波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 Andrzej Polański, Marek Kimmel. Bioinformatics, Speringer, 2007
9. 杂志: Plant cell, Plant J, Plant Physiol, New Phytol, Mol Plant, J Integr Plant Biol,植物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