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挑战杯特等奖专访稿:国家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生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3年06月07日 

国家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生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专访指导老师谢国文:

简介:谢国文老师是广州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方向带头人,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以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年来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分获“挑战杯”广东省赛第九、第十一届一等奖,第十二届特等奖。

记者:您对此次指导作品获奖有什么感想?

谢国文: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记者:您觉得自己指导的作品获奖的优势在哪里?

谢国文:本次作品和之前的其他作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因为事先做足了准备,并且结合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其他研究项目,所以这次的研究成果比起之前的更加完善。

记者:您今后对作品有什么完善的计划?

谢国文:打算做进一步的总结。在学术水平上要有所提高,争取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记者:您觉得“挑战杯”比赛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谢国文: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者:在您这么多年指导“挑战杯”的过程中,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谢国文:有一些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够,但是通过实践,培养了科学兴趣,后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而有趣的科学研究中去。

记者:要做好“挑战杯”作品,您觉得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谢国文:一是要有对研究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研究的主动性;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三是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要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将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记者:您对今后参赛选手有什么建议?

谢国文: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学生大一的时候要确立好兴趣方向,建立有共同目标的研究小组。参赛研究项目主要从大二开始抓,不能在要申报项目时才开始准备。

专访第一作者张嘉茗:

记者:在跟指导老师做“挑战杯”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你们团队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张嘉茗:有时候做实验不一定会有正确的实验结果,有时甚至得不出结果。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优化条件,不断尝试,发现错误。

记者:在做“挑战杯”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嘉茗:如果遇到问题,组员之间就会互相讨论问题所在。这个时候感觉大家有一种凝聚力,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记者:谈谈你们对未来科研方面的梦想。

张嘉茗:我们的科研梦想是,继续对濒临灭绝植物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濒临灭绝品种,扩大研究种类范围。

记者:你觉得做“挑战杯”科研项目,给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张嘉茗:不仅加强了专业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

作品简介:

作品类别: 生命科学类

作 者: 张嘉茗 廖育艺 刘萍萍 谭飞芬 林志纲 谢晓泽

指导老师:谢国文

本获奖作品由张嘉茗、廖育艺、刘萍萍、谭飞芬、林志纲、谢晓泽共同研究,谢国文老师指导。他们以国家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应用数量生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长柄双花木种群的生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以其为探讨该国家保护植物濒危机制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金缕梅科植物系统发育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首次应用现代数量生态学方法,在群落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研究了长柄双花木不同种群分布的生态因素、群落区系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双花木属等中—日植物区系分布格局和东亚植物地理演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例证。

首次运用分子标记(ISSR)和DNA测序技术对长柄双花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系统弄清濒危原因,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生态学和遗传学的依据,为下一步实现有效保护奠定基础。

(供稿:团委信息中心记者 赵璇 编辑:陈钰玥)

时间:Jun 7, 2013 3:22:00 PM

上一篇:我院四名教师赴梅州招生宣传 下一篇:广州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暑期交流项目(英语项目)